索引号: msqrmzf-2023-00241 发布机构: 明山区人民政府
信息名称: 明山区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主题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23-03-14 成文日期: 2023-03-14
废止日期: 文 号:
关键词:

明山区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03-14 10:44:35 【字体: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区委、区政府体育事业战略部署及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向未来,立足明山,服务本溪。深入推进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传统体育向新时代体育转变。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不断创新体育产业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健身场所、体育健身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协调推进明山体育发展。改进各项工作,提升明山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区委、区政府对全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作用,确保必要的财力投入,保障群众日常健身需求和后备人才培养,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体育事业。在增加财政对体育事业资金投入的同时,调整投入结构,激活市场机制,扩大社会参与,更好地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繁荣全体育市场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全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以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通过落实城乡一体化的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体育服务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科教优先,人才强体。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吸纳体育人才。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体育科技发展进步,依靠体育教育方针改革,依靠体育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带动我区体育事业的壮大和发展。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新时期我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实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转变体育发展观念,创新体育管理模式,提高体育服务质量。

----跨区域整合,跨行业融合。创新性地探索跨区域整合方式,特别是利用本区特有的山水旅游资源,促进共享,要素整合,优势互补,共惠共赢,全面实现“体育产业、赛事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目标。重点推进和打造体育公园在明山、“足球运动在明山”、“冰雪运动在明山”、“武林盛会在明山”等一批重点项目,做大做强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和推动力量。

三、工作目标

(一)群众体育工作

激发群众体育活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上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要求,积极探索群众性体育活动运营的新机制,使基层组织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继续抓好篮球、足球、武术等品牌的创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大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体育专业技能为主的培训,使青少年体育的基础性工作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做好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和老年人体育健身工作,加强社会体育管理,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的社会化、科学化水平。到2025年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比例力争达到50%,全区人均场地面积力争达到2平方米。(1)建设体育公园3处;(2)建设全民健身中心1个;;(3)改扩建冬季越野滑雪基地1个;(4)新建20千米健身步道1个;(5)新建改建足球场地14块;(6)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推动冰雪运动,创新发展明山。举办冬季冰雪运动季系列活动。

(二)竞技体育工作

增强竞技体育实力,体育竞赛再创新高。完善相关项目业余训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积极组队参加省市举办的各项竞赛。确保比赛队伍完整。科学训练,积极向上级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加强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建设,提高裁判水平;积极探索“三大球”发展道路,不断开创我区“三大球”工作新局面;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发展,走出明山特色的“体教结合”之路;大力普及冰雪运动,全面推进青少年冰雪进校园工作。

(三)体育产业

大力实施文旅兴市战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打造体育产业多元化模式。到2025年,全区的体育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布局日趋合理、门类更加齐全,在运动休闲基地创建、健身场所服务水平提升、品牌赛事申办承办、体育培训集团创建等,形成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力争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  

四.主要任务

(一)群众体育工作

(1)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把学习贯彻《全民健身条例》,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大力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少数民族体育以及各行业的体育活动,定期举办各种群众性的运动会和体育健身比赛,积极参加省市体育局举办的各项目赛事。全区各办事处全部建立全民健身指导、协调组织机构,所有的城市街道、要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成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站,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2)加快全民健身指导网络建设。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努力构建包括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体质测定为主要内容的六大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各级群众体育组织,不断创新群众体育活动新形式、新内容和体育健身新方法、新手段,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向广大群众推介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积极借鉴国内外科学先进的体育健身方法和手段,促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人以上,90%以上的健身活动站点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经营性健身场所从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至少要达到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各类体育骨干参加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3)打造群众体育养生特色项目品牌。充分利用我区优越的山、水、林、冰雪等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环境,大力发展健身养生产业,将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养生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森林徒步养生”,进一步将登山健身、徒步穿越等运动,整合各类民间协会,积极倡导“青山绿水助力全民健身”理念。结合我区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的实际,大力开展山地自行车、龙舟、冬泳、垂钓等活动,努力发展“亲水养生”。通过特色品牌项目的开展,进一步培育更多富有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植根于百姓、易于开展和推广的特色健身连锁项目,带动全区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4)加强体育器材投放力度,进一步推进我区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加大我区健身器材、健身路径的投放力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出良好地健身环境。同时,认真总结推广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经验,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完善和落实各相关部门促进各类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政策,逐步建立相应的开放条件和标准、财政补助、保险、收费标准、安全管理规范、责任追究等制度和机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努力扩大体育场馆开放范围,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资源。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共体育场地开放率要达100%。积极引导、鼓励全区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5)促进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与竞赛有机结合。利用我区体育指导员人数多分布广的优势,动员吸引城乡广大居民坚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适时组织和鼓励选手参加全国和省市体育大会、武术比赛大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马拉松等群体赛事活动,要组织好队伍,搞好训练,力争取得好成绩,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群体活动和群体竞赛的扎实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类全民健身组织,利用8月8日“全民健身日”、法定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农闲季节,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与竞赛。

(6)构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好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活动中心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及社会各类性质场地设施为载体,以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和社会其他服务机构为组织形式,以体育教师、教练员、家长、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为组织指导人员,以健身活动、竞赛交流、技能培训、健身咨询、体质监测等为主要服务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7)加强对特殊人群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与领导。加强老年人体育活动队伍建设和宣传,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构建残疾人体育活动服务体系,培养残疾人健身体育指导员。关注城镇贫困人口和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体质健康,从政府、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构建相应的体育活动参与体系。推广适合特殊人群的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

(二)竞技体育工作

(1)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长效机制。坚持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完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选拔机制;竞赛、训练激励机制;运动员、教练员的管理机制;拓宽运动员输送、升学等渠道,不断探索新时代竞技体育工作规律,提高谋划工作的能力,建立健全竞技体育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保障。

(2)不断优化项目结构,促进竞技体育均衡发展。以抓优势、补短板为原则,整合资源,优化竞赛项目布局,努力使优势项目形成集团优势。潜在优势项目要加快发展,使之逐步形成真正优势,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短板项目要争先创优,敢于突破。加大对集体球类项目的投入,优化布局,促进竞技体育均衡发展。

(3)提高竞技体育科研能力,加强教练员、裁判员素质建设。争取每年组织教练员培训学习1000人次,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每年组织裁判员培训2-3次,提高专业水平,加强队伍管理,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的裁判员队伍。以备战市运会为重点,开展科技服务,增加对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我区竞技体育科研能力及执教、执裁业务水平。

(4)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以创建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省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目标,以基层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为基础,建设结构布局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体教结合”措施,保证运动员义务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逐步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条件和环境,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输送奖励机制等,充分调动基层业训积极性,使我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6)加强竞技体育赛风赛纪、道德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体育工作法律法规,努力维护体育竞赛的健康、公平、公正。加强各类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建立健全运动员思想品德作风建设制度,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培养运动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作风;不断完善我区体育竞赛制度建设,净化赛场风气,促进公平竞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竞赛环境。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预防教育和处罚力度。

(7)探索“三大球”发展道路,开创我区“三大球”工作新局面。积极构建覆盖全区的青少年“三大球”训练体系,加强和促进市体校与我区部分中小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通过聘请体校教练员以深入各校园授课的方式,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三大球”运动。通过联合办学、特色学校,增加运动员培训人数,提高运动成绩。增强青少年对“三大球”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培养和发现更多有潜力的后备人才,为我区“三大球”不断向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开创我区“三大球“运动发展的新格局。

(8)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发展之路。认真贯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与教育部门沟通,共同研究意见的实施工作。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加强与教育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将业余训练引入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人员资源,派遣教练员到各学校,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建立训练基地,确保业余训练和课余训练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开展业余训练,不断扩大训练规模,构建明山特色的“体教融合”之路。

(9)普及冰雪运动,推进青少年冰雪进校园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和“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指示精神,与教育部门积极合作,共同推进冰雪运动知识、培训、竞赛进校园工作,创建冰雪运动基地,引领青少年参与上冰雪(轮滑)活动,促进我区冰雪运动广泛发展。

(三)体育产业

(1)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服务业。充分利用“沈本体育一体化、旅游一体化、城际交通一体化”的优势,以体育健身业为基础,以体育推动旅游为核心,以体育+旅游为“两翼”, 充分利用丰富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具有规模优势的体育产业基地。积极建设知名的体育健身旅游目的地、山地(公路)自行车训练基地、皮划艇训练基地、冰雪训练基地、游泳训练基地、竞走训练基地。重点推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并与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徒步、登山、骑行等三类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

(2)重点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体育赛事开发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申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中的引导作用,搭建重大赛事申办运作平台,设立体育产业发展资金,对申办高水平赛事活动给予启动资金支持。组织举办省市大型体育赛事,扶持民族体育品牌赛事做大做强,重点做好武术、龙舟、足球徒步走等展演项目,同时努力争取在我区举办竞技和观赏水平高、群众反响好、影响力大的品牌赛事。

(3)加快发展体育培训业。大力发展以体育健身俱乐部、健身场馆为主的民营企业,以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击剑、散打等项目专业培训为主导,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足球、篮球、游泳等专业运动培训,充分开发面向青少年的体育培训市场。培育区体育培训中心、同泉滑雪场等一批有资质、讲信誉、重品牌的体育培训机构,做大做强体育培训业。加快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体育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级项目基地落户本溪。

(4)积极招商引进体育相关企业。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体育器械和运动装备等为题材的招商项目;利用各种招商渠道,对外广泛招商,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服装品牌客商来区投资兴业,壮大我区体育产业规模,扩大体育品牌的影响力。

(5)全力推进体育广告业的融合发展。发挥体育广告业的综合效应和带动作用,实现体育产业与教育、文化、信息、媒体、商贸等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开拓体育广告市场,积极发展体育赛事经济,推进体育传媒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电子竞技等体育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体育事业的组织领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以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体育事业各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体育事业发展。

2.增加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投入。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统筹安排预算支出,资助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争取更多省市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发展全区体育事业。

3.改革创新体育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引导体育社团的改革与发展,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市场支持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增强体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4.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强化体育设施管理。制定城市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及相应建设标准,并将有关规划列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做到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各新建小区必须保证充分的体育用地。新建公共体育设施,地方政府可用划拨方式提供用地。新建居民小区和学校,应当配套建设符合市区城建规划部门有关规定的体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要向社会开放,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也要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体育健身场所。

5.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体育事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保障和推进我区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